药渡
其他
柳叶刀:新药花了这么多钱,是不是用错了地方?
新药的上市看起来能解决一些临床未满足的问题,照道理讲,这似乎有助于提升所有人的整体健康程度。然而,近期发表于柳叶刀的一篇论文却得出了一个相反的推论。他们认为,过去二十年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用于新获批药物的资金,如果转而投资于现有服务,反而可带来更多的健康益处。关于NICE数据库的调查来自英美两国的研究人员首先审查了2000年至2020年间发表在NICE(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卓越研究所)公开数据库中的英国新药技术评估。当他们调查了NICE新药评估中的339次评估中对385种适应症评估过的183种药物后,他们发现,在整个评估中,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的中位增益为0.49,离散程度适中。质量调整寿命是综合衡量健康结果的评价标准,不仅考虑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还考虑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QALYs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用于比较不同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然而,当这一中位增益贴合到实际1982万名患者的受益情况时,会发现明显的问题,预计NICE推荐的药物产生了375万个额外的QALYs,而NHS为此付出了751亿英镑的成本。该论文估计,如果这笔钱(751亿英镑)用于改善现有的NHS服务,大约会产生500万的QALYs。这500万QALYs包括171万个免疫学相关的QALYs,151万个肿瘤学相关的QALYs和107万个心血管管医学相关的QALYs。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NICE推荐的药物对人群健康的累积效应是负面的,净损失约为125万QALYs。出现这种损失倒是很容易理解。目前许多的新药的开发原则是“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由于数据剔除了撤市的新药产品,这些新药也确实能让患者直接受益。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新药的开发是以未能够从新药中获益的人群为代价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也是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Huseyin
其他
2024年大药企并购的底层逻辑
2024年的收购案例似乎呈现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规律,即个头大的小,个头小的多。大药企不再愿意吞下一个胖子,而更愿意做出规模相对较小的交易。唯一的例外可能要属诺和诺德,2024年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是尚未完成的Novo
其他
双靶点GLP-1,博瑞医药破局的尖矛!
在中国医药产业链当中,原料药企业所处的境地有些许尴尬。市场对原料药企业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参照化工行业进行锚定,因此我们看到市场上一片市盈率仅10余倍的原料药企业。在这种局面下,原料药企业正在努力转型,而转型的方向也出奇的一致,即向着制剂方向奋力突围。这其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博瑞医药便是其中之一。近期替尔泊肽正式在中国销售、翰森制药的口服GLP-1成功License-out等事件,再次将博瑞医药拉进市场的关注视野。1实力与运气并存纵观博瑞医药的发展历程,实力与运气并存。之所以如是说,是在于每个关键的历史机遇期,博瑞医药总能踩中。而这种的运气背后,是实力的支撑。最初,让博瑞医药一战成名的是乙肝畅销药恩替卡韦。恩替卡韦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并于2005年3月经美国FDA批准成功上市,同年进入国内。相较于已经上市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抑制病毒复制的活性最强,具有口服吸收率高、耐药率低等优点。因此在原研药恩替卡韦(Baraclude)上市之后,全球销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7连续7年的全球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博瑞医药开发了手性定向合成工艺,在获得高质量恩替卡韦的同时也成功解决了合成过程中杂质控制难等问题,在国内实现了首仿。2010年,在博瑞医药原料药的支持下,正大天晴恩替卡韦制剂(润众)在国内首仿上市。润众一经上市便迅速占领市场,打破跨国企业垄断,销售额增长迅速,很快成为正大天晴盈利的重要支柱。2015-2018年,润众以年均超30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为正大天晴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恩替卡韦的成功给了博瑞医药一个启示:开发具有专利门槛和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是一片大有可为的蓝海,不仅没有很激烈的竞争,同时又能打破垄断,造福买不起原研药的广大患者。于是我们看到,依托其多手性药物技术平台,博瑞医药不断挑战手性中心更多、合成步骤更长的药物。如4个手性中心、21步合成的泊沙康唑,60步合成的磺达肝癸钠,4个手性中心、16步合成的阿加曲班等等。其中,由日本卫材(Eisai)研发的乳腺癌治疗药物艾立布林因具有19个手性中心和多达62步的商业合成路线,被誉为化药合成界的“珠穆朗玛峰”。2023年,博瑞医药成功首仿上市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液,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登顶这座“珠峰”的制药企业。此后,博瑞医药又在发酵半合成领域从零开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多项突破,开发了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依维莫司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成为国内发酵半合成领域的新锐企业。当时间走进集采时代之后,博瑞医药开始向制剂领域进发,并且很快就在风口上起飞。博瑞医药制剂进展情况来源:东吴证券研报自2019年起,博瑞医药多个“光脚产品”进入集采,并很快占领市场。截至目前,博瑞医药累计有16款制剂获批上市,其中米卡芬净钠、奥美拉唑钠、奥司他韦多种剂型、艾立布林注射液等先后中标集采。2024年上半年,博瑞医药实现制剂产品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30.4%,制剂产品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17.9%。下一个战略目标,博瑞医药瞄准的是高端吸入制剂。2开辟新风口要说医药领域的下一个风口,多数参与者会肯定地回答是双抗。诚然,双抗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也开始火热起来,多起巨额License-out正在造就如此前ADC般的爆火氛围。双抗之后,小核酸药物、细胞与基因疗法等等也都正在日臻成熟。然而,在仿制药领域,一个拥有广阔蓝海市场的风口正在悄然形成,那就是----吸入制剂。近年来,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又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肺炎支原体、流感等“免疫债”疾病的集中爆发之后,针对呼吸系统疾病,首选吸入给药途径治疗已成为共识。吸入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装置将药物以雾状形式传输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目前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哮喘和COPD的治疗,还在普通感冒的治疗当中日渐受到欢迎。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2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95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76亿元。博瑞医药布局的品种在市场上已有多年商业化销售,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市场规模较大,近五年平均实现营收58.57亿元,2023年达59.48亿元;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的市场规模保持在10亿元以上,2023年达13.88亿元;塞托溴铵吸入粉雾剂的市场营收保持在3亿元以上。依托于药械组合平台,博瑞医药在呼吸吸入领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线,2023年吸入剂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0.12%。目前两款喷雾剂均处于国内第一研发梯队,噻托溴铵奥达特罗吸入喷雾剂在中国仅原研BI获批上市,博瑞医药产品已经完成BE实验;噻托溴铵吸入喷雾剂同样仅原研BI上市,博瑞医药产品已经完成稳定性研究并且进入BE实验阶段。博瑞医药的吸入制剂在研来源:开源证券研报不过吸入制剂市场,或者说高端制剂市场,并不是能短期内大爆发的市场,博瑞医药在中短期内需要一个新的故事,于是瞄准了GLP-1。3再度准确踩点GLP-1有多火热,已不需要再赘述。2024年前三季度,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203亿美元,成为“药王”已是板上钉钉。而更猛的是替尔泊肽,同期全球销售额收入110亿美元,双靶点GLP-1是更强的风口。BGM0504注射液作为一款博瑞医药独立研发的双重激动剂,能够同时激活GIP和GLP-1受体,与替尔泊肽靶点相同。BGM0504最早出现在博瑞医药的年报中是在2021年,而短短几年间,其研发进度十分迅猛。糖尿病和减重适应症上均已完成临床II期,正在进入III期,同靶点中仅恒瑞医药(III期临床)与信达生物(NDA)进度快于博瑞医药。目前BGM0504降糖适应症II期临床数据已披露,数据显示,在HbA1c指标方面,主要终点目标剂量给药第12周时,15mg剂量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平均降幅(扣除安慰剂)达到了2.76%的水平,较对照组司美格鲁肽以及替尔泊肽的SURPASS研究数据而言,BGM0504都有较为明显的可比优势;在控糖达标率方面,BGM0504注射液15mg剂量组在给药治疗后HbA1c
其他
12月生物医药公司裁员汇总
2024年对生物制药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生物制药资本寒冬影响,生物医药行业裁员现象日益普遍。包括拜耳、百时美施贵宝和强生在内的一些头部药企裁员数百上千人。裁员原因包括被并购、产品开发失利、业务重组、降低管理成本等多方面。12月,有15家公司宣布裁员。12月23日据Fierce
其他
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上市!
2025,开年即重磅!1月2日,国家药监局已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该产品来自铂生卓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适应证为治疗14岁以上消化道受累为主的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干细胞疗法。据悉,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该药品作为处方药上市,将在医院凭医生处方用于治疗相应疾病。干细胞行业轰轰烈烈发展数年,但此前一度活成了“不是荒原,却又胜似荒原”的样子。而且吊诡的是,国内颇有些“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之意,有些东西直到现在都仍旧脱节。多年来,国内干细胞行业陷于一大“怪圈”:市面上,临床应用领域不断扩围、“重大突破”“疗效显著”“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等好消息不绝于耳,而实际上,几乎没有走到临床后期的干细胞产品,更别提上市。但这一情况,在今日终于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无疑,这是中国干细胞行业迈出的关键一步。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这是一种罕见病用药,用于治疗14岁以上因血液系统疾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的并发症。据介绍,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该药品作为处方药上市,将在医院凭医生处方用于治疗相应疾病,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我国批准的间充质干细胞药品用于治疗什么疾病?艾米迈托赛注射液是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药品,用于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来源于供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者组织发生的一类多器官综合征,可累及皮肤、胃肠道、肝、肺和黏膜表面等。GVHD
其他
【药渡药闻报告-仿制药篇】-2024年49期/总第110期
国内仿制药研发批准动态01新注册分类品种首家批准上市情况根据药渡数据调研,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无新增新注册分类首家过评受理号。本次新注册分类首家股票品种数量与上次统计周期持平。02一致性评价品种首家批准上市情况根据药渡数据调研,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新增2个一致性评价首家过评受理号,涉及1个品种,包含1个胶囊剂。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1个一致性评价首家过评品种。一致性评价首家过评情况盐酸纳美芬注射液盐酸纳美芬是一种特异性吗啡受体阻断剂,结构为6位亚甲基的纳曲酮类似物,用于完全或部分逆转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包括由天然的或合成的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治疗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过量。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最早于1995年4月17日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商品名Revex。2008年盐酸纳美芬注射液获NMPA批准在国内上市,商品名为乐萌。根据药渡数据-仿制药库调研,国内共有9家企业拥有盐酸纳美芬注射液的生产批文,涉及企业有:本周拿下首仿的的辽宁海思科制药、北京四环制药、南京优科制药、成都苑东生物制药等。篇幅原因,仅展示前五家企业申报进展情况,更多信息,请查看药渡数据-仿制药库药渡数据-中国注册库信息显示,国内盐酸纳美芬注射液的申报格局为“4+18”,其中辽宁海思科制药和成都苑东生物制药首发折戟,2家企业的一致性评价申请于2024年7月双双被毙。海思科制药再次发力,终于在本周摘下盐酸美纳芬注射液“首仿”桂冠。18家企业递交的新3类报产申请目前尚未有企业通过审评。具体申报信息如下: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一致性评价申报受理情况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新注册分类申报受理情况(部分)药渡数据-中国销量库统计数据显示,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前些年销售额一直维持在10亿元以上,近两年销售虽有所下滑,2023年仍超过8亿元。阿片类药物成瘾如今已是美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阿片类药物成瘾如今已是美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美国是阿片类止痛药的最大消费国。过去十余年,美国市场承担阿片解毒相关治疗需求的主要药物为纳洛酮。临床数据表明,纳美芬在逆转急性阿片类药物过量相关的呼吸抑制时,作用持续时间更长,且副作用相对较少。疗效上的优势以及美国市场芬太尼等长效毒品的使用越来越多,使得纳美芬在美国上市后有望对纳洛酮形成有力替代,市场空间广阔。值得一提的是,苑东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成都硕德药业申报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获得了ANDA文号,同时苑东生物全资子公司青木制药的盐酸纳美芬原料也已完成美国DMF登记,公司在该产品上实现了原料制剂一体化,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本周辽宁海思科制药“首仿”加冕,将进一步夯实国内公司在该领域的竞争能力,为国内患者带来更实惠的治疗选择。03新注册分类品种批准上市情况根据药渡数据调研,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新注册分类新增18个过评受理号,涉及13个品种,包括4个片剂,2个注射剂,2个滴眼剂,1个干混悬剂,1个胶囊剂,1个口服溶液剂,1个乳膏剂,1个吸入溶液剂。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11个新注册分类过评品种。新注册分类品种过评情况(部分)04一致性评价品种批准上市情况根据药渡数据调研,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一致性评价新增9个过评受理号,涉及8个品种,包括4个注射剂,3个片剂,1个干混悬剂。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3个一致性评价批准品种。一致性评价品种过评情况05仿制药品种批准临床情况根据药渡数据调研,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无新增仿制药品种批准临床。06仿制药品种拒绝批准/主动撤回情况 国内仿制药研发申报动态01新注册分类品种申报上市情况根据药渡数据调研,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新注册分类数据新增205个新报受理号,涉及130个品种,包括53个片剂,31个注射剂,1个搽剂,1个滴剂,5个滴眼剂,3个干混悬剂,1个灌肠剂,3个混悬剂,8个胶囊剂,2个颗粒剂,12个口服溶液剂,2个凝胶贴膏,2个乳膏剂,1个乳胶剂,1个软膏剂,1个散剂,1个贴剂,1个涂剂,1个吸入喷雾剂。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40个注册分类申报品种。新注册分类品种申报受理情况(部分)02一致性评价品种申报上市情况根据药渡数据调研,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一致性评价数据新增23个新报受理号,涉及18个品种,包括7个片剂,10个注射剂,1个胶囊剂。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增加13个一致性评价申报品种。一致性评价申报受理情况(部分)03仿制药补充申请情况04仿制药申报上市专利声明信息汇总 国内仿制药研发领域热点聚焦01国内仿制药研发领域政策法规相关动态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八十七批)的通告(2024年第61号)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审核确定,现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八十七批)。特此通告。02国内仿制药研发领域热点新闻华润双鹤:华润双鹤关于全资孙公司秦皇岛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地诺孕素原料药获得CEP证书的公告12月26日,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全资孙公司秦皇岛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收到了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uropean
其他
【药渡药闻报告-创新药篇】-2024年第51期/总第172期
全球药物批准/研发动态01全球新药批准情况根据药渡数据统计分析,本次统计周期(2024.12.21-12.27)全球(不含中国)共有8个新药获批上市。其中,NDA批准1个,BLA批准1个,新适应症批准5个,新制剂批准1个。与上次统计周期相比,本次统计周期增加3个全球批准新药。12月27日,百济神州宣布FDA已批准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和氟尿嘧啶类化疗用于肿瘤表达PD-L1(≥1)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阴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GEJ)癌成人患者一线治疗。研究表明这一治疗选择可带来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总生存期(OS)获益,百泽安®联合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组的患者中位OS为15.0个月,而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患者中位OS为12.9个月,前者的死亡风险降低20%。12月28日,FDA宣布已批准BMS的皮下注射Opdivo
其他
饶毅发表Cell子刊论文,发现迄今最显著的睡眠调控因子,开创睡眠研究新方法
撰文丨王聪睡眠是动物体内由昼夜节律和稳态过程共同调节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在果蝇、小鼠、狗和人类身上采用的遗传学方法已被证明在揭示调控睡眠的基因方面十分有效。例如,包括在维持清醒方面发现的食欲素(也叫做下丘脑泌素)及其受体,以及在调节睡眠方面发现的盐诱导激酶
其他
全球首个!礼来“挖到金矿”
近日,美国FDA批准了替尔泊肽用于治疗肥胖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成为有史以来全球首个专门用于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药物。这是替尔泊肽继2023年11月获批用于肥胖症之后,获得的第二项适应症。替尔泊肽再次以夺目佳绩强势“出圈”,吸睛无数,礼来“挖到金矿”。作者|momo
其他
好书推荐 |《定量药理学应用》
定量药理学Pharmacometrics定量药理学(pharmacometrics)是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门综合新兴学科。它涵盖了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生物药剂学、统计学、生理解剖学、临床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监管科学和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定量药理学的出现是药物研究和应用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现今,无论在药物研发还是在药物应用中,定量药理学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新药的高效研发、临床精准用药做出重要贡献,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定量药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从萌芽到高速发展1978年孙瑞元教授和金正均教授等筹办“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并于1982年正式成立。两位教授堪称国内本学科的奠基者和引路人。2009年美国辉瑞公司和北京大学联合成立“北大-辉瑞定量药理学培训中心”,用于培训定量药理学人才,负责该中心的卢炜教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在我国的普及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等高校设有定量药理学硕士和博士课程。2010年起,由焦正教授主持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培训班,已连续举办十余年,深受业内人员的欢迎。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创新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重要指导技术原则,标志了我国定量药理学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Applied
其他
解决ER+乳腺癌耐药!海创药业口服PROTAC药物美国获批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
PROTAC,能够高效、选择性的结合并降解ERα。2022年4月,AC0682的新药研究申请获得NMPA批件;2022年10月,
其他
生物医药红利期结束了?
2024生物医药行业仿佛一直都是在寒冬迷雾中摸索慢慢前进的,不得不让人想思考生物医药行业是一直这样就艰难前进的吗?答案是“No!”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并非一直艰难,实际上,它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医药因其广阔的创新潜力和重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之一。世界各国均持续加大相关投入和支持,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达到5653亿元,同比增长16.05%;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6506亿元,同比增长15.09%。预计2024年至203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稳定在10%~15%之间,到2030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此外,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力显现,企业增量及增速变化显著,近五年共新增466221家企业,其中2020年新增企业数量最多,为125760家,增速为35.4%。这表明生物医药行业在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扩张。因此,尽管当前行业可能正在面临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仍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来得早”赶上趟了!一位前辈回忆道:“我曾在2006年至2012年间担任医药代表,那段时间我抓住了行业的红利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2014年起,我开始在美国和中国陆续购买了13个公寓,并把剩余的资金投入到银行理财产品和SP500指数基金中。我还为儿子购买了人寿保险。现在,我每年仅靠租金收入就有200,000美元(税前),加上股息等其他收入,尽管今年我的物欲并不高,但这些现金流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在美国和中国过上相当舒适的生活。”也有人说到“公司里的老员工说,那些年公司里的每个人都能月入数万元。”也人分享说“有同事在35岁时实现了财务自由。现在,拥有一个商铺、一个公寓、一个住宅和一个别墅,现金流依然非常充裕。”“幸存者偏差”在评价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状况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那些成功的案例,而忽视了那些未能成功的案例,这种现象被称为“幸存者偏差”。这种偏差会导致我们对行业的真实情况有一个不全面的了解,因为它只关注那些“幸存者”或成功者,而忽略了那些失败或被淘汰的个体。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20年前入行的生物医药行业从业者,能够每个风口都走对并达到财务自由的人是极少数。表面上看,似乎有很多人成功,但实际上被淘汰的人更多。在生物科技领域,能够拿到股票并成功变现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这种偏差在行业评价中尤为明显,因为成功的故事往往更容易被传播和记住,而失败的例子则很少被提及。即使是在行业的红利期,大部分人也可能并没有赶上这波红利,真正运气好的人只是少数。所以,我们在看待或者评价生物医药行业时,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既要看到行业的亮点和成功案例,也要意识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失败和挑战。这样,我们才能对行业有一个更加真实和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迷茫到几时?生物行业当前的状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忧虑。应届生面临就业难题,行业内竞争激烈,而薪资待遇的提升似乎遥不可及。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产业正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根据Frost
其他
医药一哥,BD潮将至
ADC管线SHR-4849的除大中华区外的权益以“7500万美元+不超过2亿美元研发里程碑+不超过7.7亿美元销售里程碑+实际年净销售额一到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的对价许可给IDEAYA
其他
中美瑞康团队斩获殊荣,ALS创新疗法备受肯定
2024年12月30日,中美瑞康在渐冻症(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再次受到全球关注,李龙承博士团队荣膺2024年度生命科学破冰奖。该奖项由ALS患者及抗争者蔡磊先生和夫人段睿女士设立,旨在表彰在ALS治疗和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为患者带来实际改变的科学家及团队。此次获奖,是对中美瑞康在ALS药物开发及技术创新上的高度肯定,也彰显了公司团队持续推动全球ALS治疗进步的努力和决心。推动ALS治疗的创新突破渐冻症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长期以来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成为医学难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蔡磊先生及其团队的鼎力支持下,中美瑞康秉持着对患者深切的关怀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迅速在ALS治疗领域展开行动。依托公司自主构建的小核酸药物研发体系,并结合全球领先的SCAD™中枢神经系统递送技术,中美瑞康在ALS领域快速立项和推进研发管线,取得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成果,为患者点亮了治疗的新希望。其中,RAG-17是一款创新型双链小干扰RNA(siRNA)药物,用于治疗携带SOD1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前研究显示,该药物通过抑制SOD1基因表达以减少毒性蛋白生成,保护神经元功能,能够延缓疾病进程并显著改善运动能力。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中,RAG-17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也显示出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目前,该药物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并顺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同时,RAG-21为FUS基因突变型ALS患者开发,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ODD)。通过RNA干扰(RNAi)机制,RAG-21能够精准敲降FUS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少有毒FUS蛋白的生成。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该药物具有缓解运动神经元退化并改善疾病预后的潜力,为FUS-ALS这一快速进展性渐冻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曙光。卓越的技术创新与学术贡献作为
其他
2024年NMPA批准上市疫苗盘点:5款获批,3款未获批
2024年至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预防用生物制品5个,包括默沙东的九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复星雅立峰、长春卓谊生物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
其他
最强王者归来
药明生物,回来了。自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推进进程持续横跳以来,药明生物的股价表现在9月以前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随着今日公司股价一度拉升至3%以上,收报涨2.19%,不仅跑赢了恒生指数、恒生医疗ETF,并且公司近期整体走势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局面(2024年9月以来累计涨幅58.21%)。这得益于利空靴子最终落地,根据最新美国众议院法案消息,生物安全法案没有被纳入2025年的NDAA(国防安全法案),客观证实该法案快速立法的失败。此外,近日消息,美国国会公布的2025年持续拨款和延期法案(CR法案)也没有生物安全法案的踪影。药明生物触底反弹,这件事情或许折射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仍然是中国CXO产业链在全球医药行业的不可替代性,CXO出海的故事仍然可以继续讲下去,而且在未来大概率是要越讲越好的。01违背行业发展规律,生物安全法案终破产近日以来,生物安全法案事件终于迎来了大结局时刻。先是美国时间12月7日,生物安全法案未被纳入2025年的NDAA,然后是近几日也未被纳入CR法案。一件从今年年初一直持续到年末的法案进程“过山车”,终于高开低走不了了之。该法案落幕,可以从美国政界人士的发言窥探一二。其中声调较大的反对者是民主党国会议员Jams
其他
正大天晴“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一线肺鳞癌
2024年12月27日,正大天晴官网宣布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化疗后序贯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的Ⅲ期临床试验取得成功,新适应症是针对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据公开资料显示,正大天晴近期将提交上市申请。贝莫苏拜单抗与安罗替尼的联合使用,有望为sq-NSCL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其他
热泪盈眶!终于又有医药类企业IPO过会
2024年以来,医疗类企业的上市难度,达到了“地狱级”。无论是主板、科创板还是创业板,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医药类企业过会,甚至连申报IPO的医药类企业也几乎绝迹。北交所,可能是目前医药类企业IPO的唯一绿洲。12月27日,北交所上市委员会2024年第26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显示,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丹娜生物)首发申请获上市委会议通过,公司拟在北交所上市。这是2024年以来,屈指可数的医药类企业能够顺利IPO过会的案例。丹娜生物是一家IVD企业,自从2022年以来,因为特殊的原因,相当多的IVD企业的IPO引发了一定的舆论争议,因此最近2年以来没有一家IVD企业成功IPO,丹娜生物有望打破这尴尬的行业记录。事实上,这已经是丹娜生物第二次谋求上市,此前丹娜生物曾申请科创板上市,上交所于2020年11月20日受理了丹娜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但是在2021年01月21日,丹娜生物却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丹娜生物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早期诊断及其它病原微生物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诊断试剂产品,还拥有诊断仪器等其他系列产品。据招股说明书(上会稿)披露,2021年到2023年以及2024年1-6月(简称“报告期”),丹娜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4亿元、2.95亿元、2.37亿元和1.18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3.87%、26.11%、-19.78%和2.33%;实现净利润分别为7033.63万元、4461.99万元、7759.55万元和3856.73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5%、-36.56%、73.90%和-2.11%。丹娜生物的主要产品包括酶联免疫法系列试剂、酶动力学系列试剂和免疫层析法系列试剂,这些产品占公司总体收入的比例保持在八成左右。值得注意的失,支撑目前丹娜生物利润增长的产品,其核心原材料来自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也在IPO过程中引发了监管的重点询问。丹娜生物的酶动力学系列试剂产品,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鲎血细胞,报告期内收入合计占比分别为22.88%、24.78%、21.34%和37.07%。
其他
毕井泉:发展商保完善集采,以政策协同促医药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经济参考报多年来一直高度关注生物医药发展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不久前接连参加了多场重量级的活动——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品监管科学学术年会、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以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调研等。在上述场合,毕井泉都谈到了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解决创新药支付难题,以及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毕井泉近期为何围绕这些问题密集发声?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对毕井泉进行了深度专访。他表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面临很多挑战,最迫切的是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解决创新药支付难题,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而针对不久前结束的第十轮仿制药集采,有的药品以超低价格入围所引发的热议,毕井泉则强调,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集采制度,特别是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制和政策,真正启动或加速医药领域相关改革,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坚持“仿制+创新”双轮驱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以下为专访实录。记者:您对创新药发展的长期关注和支持,在业内人所共知。您近期为何对发展商业医保、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如此密集发声?毕井泉:当前,可以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国内支持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创新药定价偏低、医院采购不积极,整个行业仍未走出资本“寒冬”,“融资难”还在困扰着很多研发型企业,创新药的商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的要求。当前,最迫切的是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创新药产业发展构建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稳定的、可预期的市场环境。首先,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领域的需求快速增长,现有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增强供给对中高消费需求的适配性,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是构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生物医药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在这个市场上,需要多个卖方和多个买方的参与,并在竞争中形成价格。市场的卖方就是众多的创新药企业。专利制度的设计就是激励发明创造,激励更多的创新药进入市场。同时鼓励企业挑战专利,专利到期后允许仿制,促进市场竞争。创新药市场的买方包括患者、医生、医院、医保机构。患者作为最终消费者,需要按医生处方消费。我国的医生绝大部分在医院执业,创新药采购权在医院。为了平衡患者的医药费负担,由医疗保险机构代患者支付部分医药费用。因此,医疗保险机构就成为决定创新药价格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育出一个多家买方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创新药市场的充分竞争,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创新药的临床价值。再次,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也是改革医保制度的迫切需要。我国职工医保制度脱胎于公费医疗,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有利于解决现行医保制度下家庭成员待遇不一致、地区之间差别过大以及保障不足与大量结余共存的矛盾。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是推进医保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可以为创新药支付开辟新的渠道。近几年,国家努力解决创新药发展的支付问题,但由于医保资金数额有限,又面临着应对老龄化、慢病管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压力,很难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成批量上市创新药的支付。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可以增加医保筹资,为创新药产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记者:您如何理解“现在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毕井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占到全球的14%。当前,我国在研新药项目的数量占到全球的35%,去年跨国公司采购中国在研项目成交额高达43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药发展的重要市场。中央多次强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意义,指出生物医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完善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要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等。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医疗市场;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效率高、成本低;我国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已经与国际基本接轨;创新药进入医保支付目录的速度加快,医保支付创新药的资金逐年增加等等。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各地区各部门也都陆续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措施意见。支持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正在成为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召开会议听取各界意见,出台新的措施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11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医药企业座谈会,推动完善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医药企业参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结果,提出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探索基本医保基金与商业医疗保险同步结算,促进商业医疗保险与基本医保良性互动,激活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商业医疗保险等。不久前,国家医保局在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出丙类医保目录的可能性,这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记者:在您看来,发展商业医保,需要切实解决哪些问题?毕井泉:上世纪90年代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商业健康险应运而生,但发展始终不温不火,近两年增速明显放缓。截至2023年,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保费规模已达9035亿元,但很多都办成寿险或变相储蓄。医疗险由于赔付率低,投保人数在下降,如重疾险新单保费收入已连续5年下滑,2023年收入预计仅有200亿元。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要努力研究解决定位不清晰、数据获得难、医疗服务监督难、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需要培育出一个自费市场。在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有限的背景下,高价值药品难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医保支付目录的创新药价格压得过低又会影响创新,所以必须研究把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与定价分开的可能性及具体方法,把创新药定价权交给企业,稳定市场预期,使创新药成为一个能够吸引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领域。同时,要研究恢复医院加价销售创新药的政策,补偿医院销售创新药的经营成本,补偿医生和执业药师提供的药事服务成本,减少医院淘汰“老药”的阻力。任何领域的创新,都是有支付能力的群体为创新买单,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终将惠及所有消费者。二是需要明确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位。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已经高达95%以上,城乡职工和居民都是基本医保的投保人,但基本医保筹资数额有限,尤其是居民医保人均筹资额不到职工医保的六分之一。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主要是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由医保公司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供投保人自愿选择,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医疗需求。三是需要明确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边界。同一种疾病,基本医保报销多少,商业医保报销多少,边界必须清晰。明确基本医保支付的边界,商业保险公司才能评估风险范围,确定收取多少保费覆盖风险。要明确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内涵和外延。“保基本”不应该按照药品价值区分,也不宜把高价值治疗手段一概排除在基本医保之外。基本医保支付的应该是投保人看普通门诊、吃仿制药及标准治疗药物、住普通病房的医疗费用。商业医保支付的应当是基本医保报销标准以外的治疗费用,即“看专家、吃好药、住单间”等超出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后由个人负担的差价。四是需要公开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了解各地区、各年龄段的各类疾病发生率,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费用,是商业保险公司给各类保险产品定价的基础。有了疾病保险范围和各类疾病发生率,保险公司才能在精算基础上制定各类保险产品的价格,才能向投保人解释各类保险产品定价的依据和覆盖的风险。过滤掉个人信息的医疗统计数据是公共资源,不涉及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应无条件向社会公开。五是需要公开药品的审评结论和数据。批准创新药上市,是基于创新药具有填补临床治疗无药可用的空白,比现有治疗手段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有利于促进临床用药的市场竞争、实现药品可及。创新药的审评结论和临床试验数据,是企业巨额投资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应当按照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要求,在创新药批准上市后,及时公开上市的审评结论和相关临床试验数据,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六是需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要明确商业医疗保险实行“即收即付、当期平衡”的原则,限定回报率。结余率过高应当降低保费,出现亏损应当提高保费。商业医疗保险属于健康费用支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应当在税前列支。这些都应该在法律中有所体现。七是需要加强专业监管。医疗保险专业性强,需要专业部门监管。应当推进基本医保“管办分开”改革。要明确商业医疗保险的监管部门,实现基本医保和商业医保两类保险无缝衔接,有序对接。八是需要鼓励地方先行试点。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的重大变革,应以此为契机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疾病谱、医保筹资、医疗资源、管理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应当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改革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先行先试,为全国改革积累经验。记者:您前面提到,鼓励企业挑战专利,专利到期后允许仿制,促进市场竞争。可以说,现在的创新药,就是未来的仿制药;仿制药的良性发展,可以为研发创新药提供更坚实支撑。由此想到不久前,第十轮仿制药集采,有的药品以超低价格入围,引发行业内强烈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毕井泉:记得2006年我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时,曾要求日消费额低于5元的药不要降价。当时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降价死”,企业停产没有药,比药价高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更大。二是日消费额5元,绝大多数人能够吃得起,进一步降价必要性不大。三是药品价格本身就已较低,挤“水分”空间非常有限。回过头看现在的第十轮集采,网上的一些议论,可能有偏激、情绪化的成分,但与此相伴的隐忧,却不能不重视。比如,药价如此大降幅,是否有非理性因素?仿制药企业对集采出局的后果是非常恐惧的。因为不能入围集采,意味着前期一致性评价的投入全部会成为沉没成本。对于只有一个或几个品种的中小药企,不中标很可能意味着破产倒闭。我国药品80%在医院销售,离开医院销售市场,有的药企可能真的会步入绝境。低于成本入围中标,产业不可能持续,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又如,集采价格过低,是否会造成企业偷工减料,进而影响药品疗效?去年,有关部门曾委托相关机构组织16个省的29家医院,对集采的23个代表性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真实世界研究,结论是中选的仿制药与原研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这种研究非常有意义,建议选择更多的品种进行经常性研究,尤其是针对价格过低的药品进行原研药生物等效性(BE)试验,并与药监部门批准上市时的BE试验进行比对。在公布结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公开研究的具体品种、研究方法和具体数据,组织专家进行评议,以打消社会顾虑。再如,有医药界人士反映,药品补充申请下放给省级监管部门审批后,企业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辅料更换为价格更低的辅料,报给省级药监局备案即可,不需要重新做BE试验。这种情况是否会加重前述担忧?上世纪90年代国家药监局成立,把药品审批权限上收到国家层面,但生产监管留在了地方。地方负责药品生产监管,监管能否到位?是否会存在全国统一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的利益冲突?药品是一个政府强监管的领域,发达国家都是中央政府对药品上市前上市后统一管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药品管理局等,概莫能外。当然,人们担心的可能不止上述问题,这些担心不能说都没有道理。第十轮集采结果引发的热议,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集采制度,特别是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制和政策,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坚实支撑。研究推进以下改革,对解决人民群众的顾虑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金融、证券、税务等部门的监管模式,把省级药监局改为国家药监局直属机构,把包括药品重大变更批准权限在内的药品生产监管,上收为中央事权,实现药品上市前和上市后监管的闭环,同时要研究取消药品生产企业发放生产许可证的做法。——把制定支付标准与定价分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医保筹资和结余差异很大。全国制定统一的支付标准、价格整齐划一,每个省都不能高于外省,这既脱离实际,也很不合理。应把医保支付目录和药品支付标准制定权下放给各省,由当地医保部门根据医保资金承受能力制定支付标准或比例,具体价格则由企业自主制定。价格高于支付标准部分,由患者自己支付或由商业医保支付。同时,研究如何创造条件,把药品使用权、选择权交给医生和患者。——高度重视临床专家对仿制药疗效反映的情况,全面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所有药品生产企业都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严格遵循相关规范组织生产等。*声明:“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7亿美元!济民可信抗IgE单抗成功出海,授权于RAPT盘点:2024年值得关注的5项失败的临床试验治疗脱发!浙大团队开发出新型局部给药的PROTAC降解剂
其他
2025年最大雷
否极泰来,静待花开。这是分析师年度策略最爱用的标题,连续好几年都舍不得换。然而,天还是更冷了,据Crunchbase数据,2024年10-11月,中国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同比下降58.87%,似有归零的趋势,而全球、美国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3.01%、45.36%,加速转暖。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2月19日,医药行业处于31个一级行业年度涨幅(按照总市值加权平均)的最末位,回顾近十年来医药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涨幅排名:2024年是医药表现最差的一年。但是,生物科技的韧性仍然超乎预期,头部企业在原创能力、国际化上实现质的飞跃。2025年创新药将有全新挑战。一是最大的雷可能在商业化方面,部分明星产品将进入衰落期,二是BD生变。01
科技
治疗脱发!浙大团队开发新型局部给药的PROTAC降解剂
PROTACs进行结构优化,合成B1-B6和C1-C7系列化合物,评估其皮肤滞留率和降解活性,发现C6具有较好的皮肤滞留特性和降解活性,其DC50值为262.38
其他
好书推荐 |《氟药与氟代制药技术》
系统分类,品种较齐全根据药物的作用方式不同,涉及心血管系统氟药、胃肠道系统氟药、中枢神经系统氟药、抗感染性氟药、内分泌-皮肤性疾病氟药、外周神经系统氟药、氟显影剂和抗肿瘤氟药等,共计
其他
瓶装水泡茶包,竟暗藏“双重杀机”?两项研究:15个国家99%的瓶装水中存在永久化学物质,且茶包在泡制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微/纳米塑料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几乎无法离开食品和饮料的包装。这些包装不仅保护食物的新鲜度,还便于携带和储存,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些看似必不可少的包装材料,却正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危害着我们的健康。事实上,许多塑料包装含有添加剂和化学物质,如邻苯二甲酸盐、双酚A等,这些物质在接触到食品或饮料时可能迁移其中,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除了这些化合物之外,近来的研究又发现几种新型的污染物,它们的危害还鲜为人知。茶包里的微塑料和微纳米颗粒不久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hemosphere》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他们发现常用的茶包在泡茶时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Ls),这引发了人们对潜在人体健康影响的担忧。
其他
创纪录:2024年FDA批准13款抗体新药
2024年FDA合计批准13款抗体新药,创历史新高,累计批准抗体新药达到143款。2024年FDA批准的13款抗体新药中,双抗占到3款,单抗有10款,ADC没有新获批产品。治疗领域来看,抗肿瘤抗体有6款,自免有3款,血友病2款,阿尔茨海默症1款,罕见病PNH有1款。继去年君实生物PD-1获批之后,百济神州的PD-1抗体几年也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食管癌。新机制新靶点有安进的的DLL3/CD3双抗、Galderma的IL-31R抗体、Incyte的CSF-1R抗体、安斯泰来的Claudin18.2抗体、礼来的IL-13抗体、辉瑞和诺和诺德的TFPI抗体等,占到一半以上。总结抗体药物的发展进入新时代,ADC、双抗、核药等均进入商业化阶段,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抗体新药物形式如DAC、AOC等,技术的发展整合了不同药物形式的优势,正如ADC整合了抗体和小分子化疗药物的优势,这些组合将推动抗体药物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也为老靶点新作用机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药渡媒体商务合作媒体公关
科技
盘点:2024年值得关注的5项失败的临床试验
Sciences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Trodelvy是吉利德开发的一款靶向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于2020年4月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该药物也因此成为了全球首款获批的TROP2
科技
创新药一哥,藏了一堆后手
泽布替尼在海外的快速放量,令市场投资者对其印象往“大单品”公司在靠拢,殊不知,这位国内“创新药一哥”的后续丰富的布局正在悄悄的生根发芽。(图片来源:百济神州官网)百济神州想要迈过MNC的门槛,只有一个泽布替尼显然是不够的,悬念在于谁是公司下一个现象级的单品。而公司后续的管线承接情况,不仅关系着百济神州的长线价值,也将是未来数年内国内医药二级市场最重要的行业里程碑之一。本文旨在盘点百济神州新技术领域部分核心管线的布局,以飨读者。01ADC领域布局百济神州的ADC方面,首先可以看它申请的专利大致的payload和linker是什么方向。根据百济神州从去年到现在公布的专利来看,其follow的大致是第一三共的方向,payload选择在DXD上进行改良,linker选择在GGFG的结构上进行优化,。如下图所示,这是2023年7月公布的专利,GGFG的linker方面,第一个甘氨酸的羰基下连接一个糖基,四个羟基大大增加了linker的亲水性。linker亲水性的增加是linker改良的大趋势,这里不多加赘述。(图片来源:专利书WO2023125530A1)之后从2023年到如今的专利公开,一些改良上确实十分惊艳,但总体思路仍然是站在第一三共的肩膀上去做better。管线方面,如图所示,百济目前的ADC代表管线是BGB-C354,靶向B7H3的ADC,该靶点相信不用多介绍,之前在拆解第一三共的文章《ADC一哥,冲向新金矿》中已经进行了详细阐述,按照百济研发日自己的说法,它将该药与第一三共的DS-7300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关于具体的payload和linker先按下不表,它这里的说法是对比DS-7300有了更好的旁观者效应以及linker更好的稳定性(具体的结构,百济卖了个关子,只说是TOPi类型payload以及亲水的linker)。不过相比DS-7300,百济的ADC的DAR值确实做到了很高,DS-7300为4,而百济的ADC达到了8,这里面推测是linker的结构使其拥有了更好靶向肿瘤的精准性,从而提高了安全性,敢于将DAR升高。(图片来源:百济研发日PPT)具体的这条B7-H3
其他
恋爱主义or单身万岁?研究表明:在良好恋爱关系中的人有最高的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但自愿单身者得分也不低,尤其单身女性满意度高于男性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婚姻、组建家庭以及养育后代几乎被视作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而恋爱则常常是通往这一系列重大人生决策的关键一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高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他们以“实力”为名,选择了单身这条更为独立的道路。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预测,2024年中国单身人口将突破3亿大关!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关于单身与否的话题总是能引发热烈讨论。一方观点认为,单身生活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个人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则坚信,一段美满的恋爱关系能够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带来深层次的心灵满足。然而,这些五花八门的看法往往基于个人经历或是直觉判断,并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作为支撑。那么,恋爱真的比单身更幸福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选择,也牵动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兴趣。
其他
又一Biotech上岸
mg三次静脉输注给药后,患者EASI评分在第一周显示了较基线快速且明显的改善,截至第20周,共有69%、54%和31%的患者分别达到了EASI-50(EASI评分较基线至少改善
其他
多抗:下一个大药发展趋势
作者:布布多特异性抗体(msAb)正在改变治疗复杂疾病的方式,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提高治疗精准性和药物效力。它们能靶向不同生物分子或细胞,触发协同效应,有效应对疾病复杂性和耐药性。多特异性抗体包括双特异性、三特异性抗体和融合蛋白,为多种疾病提供新治疗机会。全球已有多种此类抗体进入临床阶段,显示出良好疗效。例如,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抗体能提高肿瘤清除率,多特异性抗体通过联合调控免疫系统减少免疫逃逸,突破传统疗法瓶颈。1为何开发多特异性抗体?自1986年强生推出Muromonab-CD3以来,单抗药物在治疗癌症、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目标抗原来阻断病理过程或激发免疫反应。但随着生物医药的进步,单抗药物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在复杂疾病机制面前,单一靶点治疗可能不足以达到理想效果。这些局限包括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抗药性问题、免疫激活能力不足以及难以全面阻断多种病理机制。为克服单抗药物的局限性,多特异性抗体的开发成为了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方向。多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识别并结合多个靶点,赋予其更强的治疗潜力,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疾病时表现尤为突出。多特异性抗体能同时靶向多个分子或细胞,增强治疗效果,特别是在癌症治疗中,提高肿瘤清除率,减少免疫逃逸。它们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降低疾病产生耐药的机会,并结合不同免疫细胞,激活多条免疫通路,有效防止肿瘤复发。多特异性抗体还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全面激活免疫系统抗肿瘤效应。此外,它们的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可根据疾病需求进行靶点选择,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充分发挥在复杂疾病治疗中的潜力。2多特异性抗体构件及作用机制同单抗一样,多特异性抗体的构件也是从天然环境中寻找合适的蛋白质片段。自然构件包括片段抗原结合(Fab)、单链可变片段(scFv)、结晶片段(Fc)、单域抗体(VHH)和细胞因子(图1)。
其他
好书推荐 | 《药物设计学》
药物设计学是药学领域近年发展起来的与药物化学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它将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融入到创新药物的研制过程,其研究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他
一起颤抖吧,胖就少穿点!Nature子刊论文显示,打寒战可改善代谢和心脏健康
撰文丨王聪寒冷暴露会导致热量流失,甚至可能威胁生存。为此,机体会触发补偿性反应,包括激活交感神经活动和诱导被称为寒战的快速、重复的骨骼肌收缩。这些反应增加了产热、能量消耗和物质代谢。有研究证据表明,通过控制冷暴露并触发这些反应可以改善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此外,长久以来,冬泳、冷水澡等冷驯化被认为是对身体有代谢益处的生活行为。然而,寒冷驯化(Cold
其他
进击的GLP-1
自2022年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礼来)获批上市,拉开了GLP-1双靶点研究的序幕。目前,多项GLP-1R的双靶点或三靶点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由于成药性得到验证的原因,GLP-1R/GIPR双靶点研究备受关注。进入临床中后期的GLP-1R/GIPR药物大多为双受体激动剂,然而,近期,在这一赛道上涌现出了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安进的GLP-1激动剂/GIP拮抗剂MariTide(AMG133)公布了最新临床2期数据:52周平均减重约20%。不断进击的GLP-1从未停止寻觅最佳搭档的步伐,谁与GLP-1具有更好的协同效应?GLP-1R激动剂/GIPR拮抗剂或许为肥胖症治疗药物开辟了新的方向。尚未明晰的作用机制目前,在减重领域中,到底是GIPR激动剂还是拮抗剂能与GLP-1R激动剂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仍不清晰。GIPR激动剂主要通过靶向中枢神经系统摄食中枢,尤其是后脑和弓状核中的GABA能神经元,通过抑制食欲触发体重减轻。另外,GIPR激动剂还能起到改善恶心症状,而这正是GLP-1单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根据有关研究表明,GIPR拮抗剂在发挥减重作用时,与GIPR激动剂依赖于不同的生理机制。外周脂肪细胞中的GIPR拮抗作用可抑制脂质摄取和脂肪生成,可在不明显影响食物摄入量的情况下限制脂肪量增加,这构成了GIPR拮抗剂的开发依据。激动还是拮抗?用数据说话在目前GLP-1R/GIPR双靶点药物研发的中后期临床管线中,绝大多数都是双激动剂,仅有安进的MariTide(AM133)
其他
精彩纷呈!CBIITA聚焦监管合规、出海策略与商务拓展,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12月18日上午,“CBIITA国际监管与合规发展&商务拓展与跨境交易论坛”,作为“第六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论坛暨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论坛”的重要分论坛之一,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学者,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监管合规、药械出海与申报策略以及商务拓展与跨境交易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副会长、CBIITA联合体监管与合规专委会主委
其他
龙沙胶囊与健康原料在中国和印度扩大胶囊产能
龙沙胶囊与健康原料(CHI)在中国苏州和印度雷瓦里的工厂增建了新的胶囊生产线,展现了其对该业务板块及亚太地区的长期战略承诺。此次扩产旨在平衡CHI全球布局,满足区域需求并推动技术升级。瑞士巴塞尔,2024年12月19日——龙沙集团,作为全球制药、生物技术和营养保健品市场的制造合作伙伴,宣布其位于中国苏州和印度雷瓦里的工厂将进行产能扩建。扩建项目包括增设明胶空心胶囊(HGC)生产线,以支持高质量明胶硬胶囊的生产,生产的胶囊类型涵盖了制药和营养保健品行业所需的常规与定制款胶囊。此次产能扩张标志着龙沙CHI空心硬胶囊战略的又一重要进展,旨在提升长期竞争力,并满足高质量和可持续性标准。明胶空心胶囊是一种功能强大且用途广泛的胶囊,可通过封装液体或固体填充物,满足制药和营养保健品市场的多种应用需求。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苏州与雷瓦里工厂的新生产线已投入运营,另有生产线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启用。此次增加的产能旨在提升龙沙CHI的产品供应能力,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并推动创新。高度自动化的先进生产线能够生产多种规格和颜色的胶囊,并遵循严格的原材料和产品控制标准。亚太地区新设的高端先进生产线旨在提高整体年产能,并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胶囊。龙沙胶囊与健康原料亚太区业务负责人Aanchal